中国民航业并购应引入竞争 国资委不妨放手
[导读]
许多国际评论者大谈“政治风向”的调子不同,中国民航业内的观察家们,对眼下的并购态势却有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这是民航历史上第一次市场化行为”。“这是一个鼓舞的信号!”
9月25日,中国国际航空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航”)联手香港国泰航空有限公司收购中国东方航空公司(以下简称“东航”)的计划突然宣布“晚点”。收购方表示该计划已停止,并在未来一段时间里不再继续。国航、东航与中国南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南航”),分别为目前垄断中国民航市场的3大国有航空集团的旗舰企业。这可以被理解为,这3间已经上市的航空公司,拥有同一个大股东——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国资委”)。
由于盘踞着被视为中国国内与国际航线之门户的上海,虽然在“三大”里实力既最弱、业绩又最差,东航却成了中外对手争抢的目标。按9月初刚签下的协议,新加坡航空公司(以下简称“新航”)和其大股东淡马锡将共同买进东航24%股权,以此深入潜力巨大的中国民航市场。
而“三大”中业绩最好的国航,在东航身上寄托了自己“一统天空”的梦想。国航董事长李家祥借历史说,春秋群雄终究被秦统一,“国家是这样……各个行业也是如此”。这位前空军少将不无隐喻地表示,中国的“航空的资源在进行整合的时候,确实有对外怎么形成拳头的问题”。
表面上,这是一个新航和东航情投意合、自由恋爱,国航却来横加搅局的故事。根据绝大多数国内外媒体追查,国资委终于在上周末发话,将国航伸出的“拳头”拽了回去。外电普遍认为国航不识时务,而大股东干预有理——引入象新航这样业绩优秀的外资,更能促进中国民航市场的竞争,因而更有利于消费者。
如果国航-东航-新航的故事仅止于此,也就是个普通的、纠缠的、中国式的三角恋而已,无需FT中文网劳神置评了。实际上,如果国资委的干预确有其实,那么不识时务者并非国航,而是大股东。如果上述干预还未成行,那么对于肩负国有资产增值保值重任的大股东,最好的选择更适宜让市场来做。
首先,虽然贵为大股东,国资委并不熟悉、也不直接管理民航业,贸然插手企业间的商业行为无异于盲人指路。中国民航业的上一次重组始于2002年,而国资委成立于两年之后。行业规管方面,一直是由民航总局在负责,国家发改委则对机票价、航油价等具有发言权。三大航空集团在业内虽然庞大如恐龙,与能源、电信等央企相比却是小兄弟,不在国资委首要考虑之列。据闻,就在上周末的一次研讨会上,国资委对于民航业重组“也没有一个明确的指导意见”。
其次,国航在过去几个月采取的行动,符合市场经济下自由竞争原则。事实上,如果把几个当事公司的身份隐去,你可能认为这一场发生在欧美成熟市场的并购战。
一方面国航正面出击,在香港公开市场吸筹,买入11%东航股份,既提高了新航的收购成本,又加大了东航拒绝被并购将付出的代价。在新航东航签约前夕,又称自己可能与其他国内航空公司合并,希望用舆论扭转定局。而在新航东航签约后,国航又果断地拉进了自己的战略伙伴,彼此交叉持股的国泰航空公司,企图用加大“外资”筹码和提高出价来虎口夺食。“并购最后结果是什么并不重要”,一位航空业教授指出,“关键这次国航的表现并不国企,而很象一个公司该有的作为”。
但要抵抗几十年的干预“习惯”,的确很不容易。最大一个障碍是家长心态,要替子女定前程婚姻。从近期的举动来看,无论是将百仕通引入蓝星,还是对外资入股中国国内上市公司的审批,在相关几个部委中,国资委对洋女婿的青眼有加。但要改革国企,并无一成不变的范式,更不能迷信外资可以医治百病。
另一个主要障碍则来自国企领导为“保位子”进行的游说压力。从很多指标的比较来看,东航确实更有理由选择新航。但在对国航的追求一律报以冷脸的背后,表明东航并非全然站在股东价值最大化角度考虑问题。也许如何才能与国航继续保持三足鼎立,是其他两家航空集团管理层更为看重的命题。——正因这样的代理风险总是存在,把决策权交给市场,交由其他股东投票表决,才更为明智。
只有市场竞争、优胜劣汰,才能造就真正强大的企业——如果这正是大股东想要的,也是国航东航正在经历的,国资委有什么理由去干预、又有什么理由不欢欣鼓舞、乐见其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