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管理必须把“牢”补牢
[导读]
安全是航空企业永恒的主题,其发展首靠安全。客观来讲,不安全事件是随机发生的,一些事件存在偶然性和突发性。但世间万物都有规律可循,我们常讲的“预则立,不预则废”,就是保证安全必须遵循的自然之道。同时在现实中,一些“飞行事故征候、严重差错、地面设施碰刮飞机”等事件一而再、再而三地重复发生,向我们提出了预防的深层次命题,那就是:“亡羊”过后,怎样把牢“补牢”?
个人认为,“补牢”必须找准风险要害。羊从哪里逃出去的,就得把那个地方封住、堵死。找不准这个“出口”,补不实这个“漏洞”,其他地方使劲再大,用力再猛,终究将无济于事,起不到作用。比如,有些单位发生问题后,不是从思想深处、工作制度和规章落实上查找原因,而是想方设法隐瞒事实,甚至“反思”事情是怎么捅出去的。这样的“补牢”方法缪之千里,效果可想而知。当然,有形的羊圈上的缺口一看便知,找准工作上的漏洞则比较难,正因如此,找准症结、对症下药更显重要。
“补牢”必须使用真材实料。有些单位“亡羊”过后往往能够抓住要害和根源,但在“补牢”的过程中敷衍应付,走走过场,结果必然事与愿违。“补牢”的目的在于预防,而不是“临场作秀”,工作漏洞只有用钢筋、混泥土堵管涌那样,才能真正封实和堵牢,如果用稻草和树枝去堵,只能暂时遮掩,骗得了一时,但管不了长久,徒留“羊跑跑”的笑柄。
“补牢”必须持之以恒。要善于举一反三,闻一知十,防微杜渐,逐一发现和化解可能“亡羊”的隐患。安全管理中的“海因里希法则”表明:每一起重大的飞行安全事故的背后,有29个事故征兆,每一个事故征兆的背后又有300个事故苗头,每一个苗头的背后又有1000个事故隐患。因此,所有的事故都是一个个漏洞长期得不到及时修补的恶果,必须保持“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的警惕性。如果我们平时只注重修补已发现的“明洞”、“大洞”,习惯于做做表面文章,对“暗道、小洞、征兆、苗头、隐患”等不认真查找,提早处理,防患于未然,再次“亡羊”仍是大概率事件。
回到具体的安全实践中,必须要有清晰的环境风险意识。再结实的“羊圈”常年经受风吹雨打,都会有松动和损坏的地方,倘若不去维修,目前没有“亡羊”,将不等于以后不会“亡羊”。
因此,首先要防范于未然。加强日常安全教育和全员安全意识的养成,提高发现缺陷漏洞的能力,并持续加强“牢”的检查,建立“补牢”的安全机制;必须认识到无论“牢”的基础多么扎实,安全形势多么乐观,始终都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形成定期和不定期“补牢”的习惯,切实做到警钟常鸣,责任在肩,将“勤思考、勤要求、勤补位”落到实处。
其次,重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安全工作最怕的是麻木不仁和盲目乐观,麻痹松懈和高枕无忧都是最大的事故苗头和隐患。俗话说:“祸福无门,唯人自召”、“天有无情灾,人有回天力”,能不能时刻把“牢”补牢,最终还要靠人的安全意识和工作责任心,其中的关键则是各级领导。个人认为:领导干部落实安全责任,一要律己,发挥好引领、示范、带头作用,通过身先士卒遵章守纪,保持严谨细致的作风,不断提高安全管理的素质和专业技能;二是驭下,也就是对下属人性化关怀的基础上严格管理,对发现的问题要敢于亮剑,不能做含含糊糊的“老好人”;三是监管,就是落实检查、监督和指导责任,做到质量优先,注重细节,创新方法,并结合“到实地,察实情,用实招”,及时发现和根除人为风险隐患的生存土壤,把事故苗头消灭在萌芽的状态。
(作者单位:中国南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湖南分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