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音737抢市场 空客A380十年仅获236架订单
[导读]
9月7日,飞机制造商波音公司(Boeing Co.)在北京发布了新一年度市场预测及展望报告。在其报告中,中国飞机需求量并没有受到外围经济及油价等因素影响,相反再一次显示对中国市场的超强信心。
“直至2030年,中国将需增5000架新飞机,价值6000亿美元。”波音民用飞机集团市场营销副总裁兰迪·廷赛思(Randy Tinseth)表示。“我们预计,凭借年均客运量7.5%的增长速度,中国将成为全球飞机需求最为强劲的第二大市场。”而最大的市场依然是美国。
波音对于市场的预测活动始于1964年,波音会根据其预测报告,来确定产品战略及商业开发计划等。
据其报告显示,目前波音共拥有3400架的储备订单。其8月底刚刚“换芯”成功737MAX系列已经获得接近500架订单。在波音看来,增长航班是通过增加航班频率及直达航班得到满足,而波音一直在做的就是增加在航班在运营中的竞争力,降低运营成本。
与此相比,准备用A380大型机来面对中国市场快速增长的空中客车公司(Airbus S.A.S.)则显得订单萧条,2000年开始研发的A380,截至2011年7月,仅获得来自全球18家客户的236架确认订单。
双寡头格局被打破
中国的民航业发展被公认为增速最快。在民航“十二五”规划中,未来五年将投入1.5万亿在全行业中。
这一消息也增强了各飞机制造商对中国的信心。据了解,目前中国拥有机队1750架,到2030年,将扩大至5930架。“中国将成为全球第二大的市场。”廷赛思表示。
在中国新增的5000架飞机中,有3550架为单通道飞机,占交付总量的71%。波音的主要力量将集中在单通道飞机上。
根据波音的预测,中国也对包括787梦想飞机和777在内的中小型双通道飞机的需求显着,为1040架,占飞机需求量总价值的40%以上。
一直以来,以波音与空客为代表的大飞机制造商垄断市场。但随着中国国产大飞机项目的进展,这种格局将被打破。
“关于单通道飞机市场,波音与空客的双寡头垄断已经结束了。”廷赛思如是说。
按照中国商飞国产大飞机的节奏,中国的C919将于2014年实现首飞,目前已经获得来自国航、东航、南航、海航与国银金融租赁有限公司、美国GE航空金融服务公司共计100架的启动订单,而这一数字在未来20年将放大到2000余架。
超大型机的风险
但波音依然面临着空客的竞争。
“目前市场份额上,波音占比50%多一些,空客大概是30%。”廷赛思介绍。
谈到与空客的竞争,廷赛思并不回避。据其介绍,追溯历史,波音的飞机率先投入市场,随后才有空客的A320,而在1997年,波音推出了新一代737,而过了十年之久,空客才推出A3206。
但不管机型更新如何,空客都在积极布局中国市场。截至2011年7月底,中国各航空公司共运营596架A320系列飞机,占全球A320系列飞机在役飞机总数的10%。
面对中国市场的强劲需求,空客此前发布消息认为中国在2011年旅客运输量预计达到3亿人次,2030年将达到15亿人次。这样的市场在空客看来足够支持大型飞机的运营,也需要A380来应对国外航空公司对这一巨大市场的争夺。认为A380应该是争夺市场的利器。9月6日晚,空客发布消息表示,今年前8个月共交付飞机334架,获确认订单1015架。
A380十年仅获236架订单
这样的好业绩并不代表A380也有出众的表现。根据空客发布的数据,截至2011年7月,A380仅获得来自全球18家客户的236架确认订单。
相反,在8月底,波音凭借更换发动机的737MAX家族,来继续争取单通道飞机市场。“在市场上竞争机型中,燃油效率最高、能力最强而运营成本最低的飞机。”廷赛思介绍,“我们已经取得了接近500架订单。”
或是波音机型的出色表现,对于空客的A380的竞争,廷赛思也表示波音并不担心。其认为,虽然A380飞机性能不错,但没有契合市场取得成功,也没有让空客取得预期市场目标,10年订单有限,也没有听到过运营380的公司表示取得盈利。
而此前中国南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China Southern Airlines Company Limited,简称“南航”)在引进空客A380时,也曾表示是其最大的风险投资。作为目前全球最大的飞机,如布局完全是经济舱,最大运载旅客量可达800人,满载起飞后其重量高达560吨,油耗及成本相当可观。
在空客的战略中,像北京和上海这样的枢纽就是“超大型枢纽”。枢纽则需要超大运输能力及运输效率的飞机,类似A380这种大型机,用来面对当前的空域资源紧缺、机场时刻限制及人力资源(特别是飞行员)紧缺等挑战。
但波音的战略则不同,在波音看来,航空旅行增长并不是通过购买飞机来实现的,而是通过增加航班频率和直达航班实现的。其737MAX在节油方面的出色表现则会增加航空公司带来未来成功竞争所需要的更低的燃油成本,航空公司可享受到比竞争机型高出7%的运营成本优势。
(《21世纪经济报道》原文地址)